【秋阴不散霜飞晚全诗】一、
“秋阴不散霜飞晚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《霜月》。全诗为:
> “秋阴不散霜飞晚,留得枯荷听雨声。”
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阴云密布、寒霜迟至的景象,通过“枯荷听雨”的意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内心的孤寂情怀。
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是李商隐抒情诗中的代表作之一。诗中“秋阴不散”表现了天气的沉闷,“霜飞晚”则暗示了秋天的寒冷来得较晚,整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。
二、全诗解析与关键词表
诗句 | 拼音 | 释义 | 意境分析 |
秋阴不散霜飞晚 | qiū yīn bù sàn shuāng fēi wǎn | 深秋的阴云久久不散,寒霜迟迟未至 | 描绘深秋天气的沉闷与寒冷的延迟,营造出一种压抑又静谧的氛围 |
留得枯荷听雨声 | liú dé kū hé tīng yǔ shēng | 留下枯败的荷叶,聆听雨打荷叶的声音 | 通过“枯荷听雨”的意象,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内心的孤独感 |
三、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
李商隐(约813—858),字义山,号玉溪生,唐代著名诗人,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,风格含蓄婉约,情感丰富。他的作品常常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《霜月》是李商隐的一首写景抒情诗,虽然篇幅短小,但意境深远,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内心世界的细腻表达。
四、总结
“秋阴不散霜飞晚”一句,不仅展现了秋季特有的天气特点,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。整首诗通过对“枯荷听雨”的描写,传达出一种静谧、孤寂的情感,体现出李商隐诗歌中常见的“朦胧美”和“含蓄美”。
若想深入理解这首诗,建议结合李商隐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阅读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诗歌风格与情感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