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的典故】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言,常用于强调在学习、做事或追求目标时,应以高标准为榜样,即使最终未能达到最高标准,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。这句话虽常见于现代语境,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然而,这并非直接出处。真正完整的表述来自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《八诀》,其中提到: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;取法乎中,仅得乎下。”意思是说,如果以最高标准作为学习的对象,即使最终只能达到中等水平,也比以中等标准为榜样所能达到的下等水平要好得多。
后来,这一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学、书法、教育、管理等多个领域,成为一种重要的处世哲学。
二、典故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欧阳询《八诀》 |
原文 | 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;取法乎中,仅得乎下。” |
含义 | 以高标准为目标,即使无法达到,也能获得较好的结果;若目标较低,则成果更差。 |
应用领域 | 教育、书法、写作、管理、个人成长等 |
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目标,追求卓越,避免因目标过低而限制自身发展。 |
三、现实应用与启示
在现代社会,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:
- 教育方面:学生若以顶尖学者为榜样,即使无法成为大师,也可能成长为优秀人才。
- 职场发展:设定高目标,有助于激发潜能,提升工作表现。
- 个人修养:以高尚品德为标准,即使无法完全做到,也会不断向善。
- 艺术创作:艺术家若以经典作品为参照,即便未能超越,也能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。
四、总结
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不仅是一句格言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挑战与选择时,应勇于设定更高的目标,而不是满足于平庸。只有不断向高处看齐,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,实现自我超越。
通过理解这一典故,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,提升自我价值,走向更加卓越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