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邻人攘鸡典故出自】“邻人攘鸡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典故,常用于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批评或对自身缺点的反思。这个典故最早见于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。
一、典故简介
故事讲的是:一个人每天偷邻居的一只鸡,有人劝他不要再偷了,他说:“我决定以后只偷一半。”后来又有人说:“既然知道是错的,就该彻底改正。”这个人回答:“那我再慢慢减少,先从一天一只减到三天一只。”最终他并没有真正改正错误,只是在不断找借口拖延。
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明知自己有错却不愿彻底改正的人,也反映出一种“知错不改”的态度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邻人攘鸡 |
出处 | 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 |
原文片段 | “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,或告曰:‘是非君子之道。’曰:‘请损之,月攘一鸡,以待来年而后已。’” |
作者 |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) |
主题 | 知错不改、自欺欺人、道德修养 |
启示 | 有错就要及时改正,不能拖延或找借口 |
三、现代意义
“邻人攘鸡”这个典故虽然发生在古代,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它提醒人们:
- 对于自己的错误,要勇于面对并及时改正;
- 不应因小错而忽视大德,更不应为小过找借口;
- 道德修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不能靠“慢慢改”来逃避责任。
四、总结
“邻人攘鸡”出自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行为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人应当正视自己的错误,并积极改正,而不是用各种理由来掩盖或拖延。这个典故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警示,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。
文章原创说明:
本文内容基于《孟子》原文进行解读和扩展,结合现代视角进行分析,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常见句式与结构,力求语言自然、逻辑清晰、内容真实可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