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帝托孤的典故】“白帝托孤”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情感深度的故事。它发生在蜀汉昭烈帝刘备去世前,将国家大权和幼主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,体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信任与忠诚。
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,也反映了诸葛亮忠心耿耿、鞠躬尽瘁的精神,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。
一、故事总结
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,退守白帝城,不久病重。临终前,他将年幼的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,并留下“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的遗言,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嘱托。诸葛亮感念刘备知遇之恩,誓言效忠蜀汉,最终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名称 | 白帝托孤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及《三国演义》 |
时间 | 三国时期(公元223年) |
地点 | 白帝城(今重庆市奉节县) |
主要人物 | 刘备、诸葛亮、刘禅 |
故事背景 |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,病重于白帝城 |
核心情节 | 刘备临终托孤,将刘禅与国事全权交予诸葛亮 |
关键语句 | “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 |
历史意义 | 展现了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忠诚,成为后世忠臣典范 |
文化影响 | 被广泛用于文学、戏剧、影视作品中,象征忠诚与责任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白帝托孤”不仅是历史事件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强调了责任与信任的重要性,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“君臣之道”。诸葛亮后来的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正是对这份托付的最好回应。
这一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,提醒我们在关键时刻,应有担当、讲诚信、守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