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筋头巴脑】“筋头巴脑”是一个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词汇,尤其在东北地区较为常见。它并非正式的汉语词汇,而是民间口语中用来形容一种特定部位的动物肉,通常指牛或羊身上带筋、有嚼劲的部分。这类肉质紧实、口感丰富,常用于炖煮或烧烤。
为了更清晰地了解“筋头巴脑”的含义和特点,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与分析:
一、
“筋头巴脑”是东北方言中的一种说法,主要指牛、羊等动物身上带有较多筋膜和软骨的部位。这些部位因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,所以肉质较硬,但经过长时间炖煮后,会变得软烂有弹性,味道浓郁。这种肉常被用于制作炖菜、火锅、烧烤等菜肴,深受喜爱。
此外,“筋头巴脑”也常被用来形容人或事物“有点儿倔强、不听话”,带有一定调侃意味,但在饮食语境中,其本义仍为食物中的特定部位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筋头巴脑 |
所属方言 | 东北方言 |
含义 | 牛、羊等动物身上带筋、有嚼劲的部位 |
常见部位 | 牛腱子、牛脖子、羊颈肉等 |
口感 | 肉质紧实,有弹性,需长时间炖煮 |
常见做法 | 炖、煮、烤、涮 |
食用场景 | 家常菜、火锅、烧烤 |
地域分布 | 主要流行于东北地区,逐渐在全国推广 |
其他含义 | 有时也可用来形容人“倔强、不听话” |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“筋头巴脑”这一词语的来源、含义及使用场景。虽然它不是标准汉语词汇,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文化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