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啼饥号寒的意思】“啼饥号寒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生活非常困苦,人们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,尤其是在战乱、灾荒或经济困难时期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啼饥号寒 |
拼音 | tí jī háo hán |
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老者不衣帛,而况无丝帛乎?民以饥寒为忧。” |
含义 | 形容百姓因饥饿和寒冷而痛苦呻吟,生活极其艰难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,具有强烈的同情意味。 |
近义词 | 饥寒交迫、啼饥号冷 |
反义词 | 衣食无忧、丰衣足食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啼饥号寒”最早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孟子》中提到百姓因缺乏衣食而受苦。后世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,尤其在描写战乱、饥荒或社会不公时使用较多。
该成语不仅具有历史意义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。在现代,它更多地被用作一种文化符号,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文学作品 | “战乱年间,百姓啼饥号寒,流离失所。” |
社会评论 | “虽然经济发展迅速,但仍有部分群体处于啼饥号寒的状态。” |
历史研究 | “历史上多次饥荒导致‘啼饥号寒’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啼饥号寒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表达了人们对饥饿与寒冷的痛苦体验。它不仅是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描述,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。在今天,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。
通过了解它的出处、含义和使用方式,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,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