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勾践灭吴翻译】一、
《勾践灭吴》是《左传》中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章,讲述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忍辱负重,最终成功复仇灭吴的故事。文章通过勾践的坚韧意志和谋略,展现了“卧薪尝胆”的精神,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励志典故之一。
本文主要围绕勾践如何从失败中崛起,经过长期准备,最终战胜吴国的过程展开。文章语言简练,情节跌宕起伏,具有极强的历史教育意义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:
原文 | 翻译 |
越王勾践,会稽之耻也。 | 越王勾践曾遭受会稽之耻。 |
夫虽无四方之忧,然其心未尝一日忘也。 | 虽然没有四方的忧患,但他的心中从未有一天忘记过耻辱。 |
于是,乃使范蠡行成于吴,曰:“寡君勾践,愿为臣妾于吴。” | 于是派范蠡向吴国求和,说:“我的君主勾践愿意成为吴国的臣子和妾。” |
吴王夫差许之。 | 吴王夫差答应了。 |
勾践遂入越,以三年为奴,五年为仆。 | 勾践进入越国,做了三年的奴隶,五年为仆人。 |
其妻执其手而泣曰:“吾与汝共之。” | 他的妻子拉着他的手哭泣道:“我和你一起承受。” |
勾践既归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皆尝之。 | 勾践回国后,亲自劳作,日夜思索,把苦胆放在座位上,无论坐卧都尝一尝。 |
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食不重味,衣不重采。 | 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饮食不重复味道,衣服不重复颜色。 |
令大夫种守国,而自耕于野。 | 命令大夫文种留守国家,自己则在田野耕作。 |
三年不治,民不知兵;十年不战,士不习战。 | 三年不治理,百姓不知道战争;十年不打仗,士兵不熟悉战斗。 |
于是,越国大饥,民多饿死。 | 于是,越国发生大饥荒,很多人饿死。 |
勾践乃使诸大夫布帛以赈之。 | 勾践便让大夫们发放布匹来赈济灾民。 |
于是,越国之民,皆悦。 | 于是,越国的百姓都感到高兴。 |
乃命范蠡,使以币聘吴,因请籴粟于吴。 | 于是命令范蠡,用礼物去吴国求购粮食。 |
吴王许之。 | 吴王答应了。 |
于是,越国得粟,民赖以生。 | 越国得到了粮食,百姓得以生存。 |
勾践乃厚赂吴太宰嚭,以通其言。 | 勾践重金贿赂吴国的太宰嚭,以打通关系。 |
于是,吴王信嚭,而疏伍子胥。 | 于是,吴王信任嚭,疏远了伍子胥。 |
勾践乃伐吴。 | 勾践于是攻打吴国。 |
吴王夫差败于姑苏,乃自杀。 | 吴王夫差在姑苏战败,自杀了。 |
越王遂灭吴。 | 越王终于灭掉了吴国。 |
三、总结:
《勾践灭吴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忍辱负重、发奋图强、坚持不懈的品质。勾践在逆境中不放弃,最终实现复国大业,为中国古代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意志和策略,同时也提醒人们:真正的强者,不是一时的成功者,而是能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