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颈待戮的意思解释】“引颈待戮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主动将脖子伸出来等待被杀,比喻面对死亡或惩罚时毫无反抗、顺从接受的态度。这个成语常带有被动、无奈甚至悲壮的意味,多用于描述在无法改变命运的情况下,仍然选择无畏地面对结局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引颈待戮 |
拼音 | yǐn jǐng dài lù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虽则引颈待戮,其心不悔。” |
本义 | 伸长脖子等待被杀,形容甘愿承受惩罚或死亡 |
引申义 | 比喻面对困境、压迫或灾难时,没有反抗意识,听天由命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带有贬义或中性色彩 |
近义词 | 任人宰割、坐以待毙、束手就擒 |
反义词 | 奋起反抗、据理力争、死战到底 |
二、成语使用场景分析
场景类型 | 使用情况 | 示例 |
文学作品 | 常用于描写人物在绝境中的心理状态 | 如:他虽知必死,仍引颈待戮,气节可嘉。 |
历史事件 | 描述历史人物面对强权时的无奈 | 项羽兵败垓下,引颈待戮,令人唏嘘。 |
现代语境 | 多用于批评缺乏抗争精神的人 | 他一味忍让,简直像引颈待戮一般。 |
心理描写 | 表达一种绝望或顺从的情绪 | 面对不公,她只能引颈待戮,默默承受。 |
三、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
“引颈待戮”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描写,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体现。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体在面对权威、战争、刑罚时的无力感。同时,也体现出一种儒家文化中“忍辱负重”的思想,即在极端情况下,选择忍耐而非反抗。
不过,在现代语境中,“引颈待戮”更多被赋予了批判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时不应一味退让,而应积极应对、争取权益。
四、总结
“引颈待戮”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成语,既表达了被动接受命运的态度,也隐含着对人性、勇气与尊严的思考。在不同语境中,它可以是悲壮的象征,也可以是批判的工具。理解这个成语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、反思现实,并在面对挑战时做出更有力量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