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雀衔环原文及翻译及注释】一、
“黄雀衔环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语故事,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郭伋传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善行而得到回报,体现了“善有善报”的传统道德观念。通过一个偶然的救助行为,最终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回报,寓意着善良与感恩的重要性。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、含义和相关背景,以下将提供原文、翻译以及详细注释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整理。
二、原文、翻译与注释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(节选) | “伋至,先入,见其母,问曰:‘吾往日所救之子,今在何处?’母曰:‘已为县令。’伋曰:‘吾尝救其父,今其子为县令,吾何以谢之?’母曰:‘其父曾得一环,今其子以环奉母,愿以此谢公。’伋乃受之。” |
翻译 | 郭伋到了那里,先进去见他的母亲,问道:“我以前救过的孩子,现在在哪里?”母亲说:“他已经做了县令。”郭伋说:“我曾经救过他的父亲,现在他的儿子做了县令,我该如何感谢他呢?”母亲说:“他的父亲曾经得到一枚玉环,现在他的儿子把这枚玉环送给我的母亲,想以此来感谢您。”于是郭伋接受了这份礼物。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郭伋传》 |
寓意 | 表达了“善有善报”的思想,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恩情与回报。 |
注释 | - 伋:即郭伋,东汉时期的官员。 - 环:古代的一种玉饰,常作为信物或礼物。 - 县令:地方官职,负责管理县一级事务。 - 奉母:献给母亲,表示尊敬和感激。 |
三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黄雀衔环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郭伋传》 |
字面意思 | 黄雀衔着玉环来报恩。 |
引申义 | 指人因善行而获得回报,表达感恩与善意的传递。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恩情往来,尤其是对他人帮助后的回报。 |
近义词 | 善有善报、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 |
反义词 | 忘恩负义、恩将仇报 |
四、文化意义
“黄雀衔环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,更是中华文化中重视“仁义礼智信”的体现。它反映了古人对人际关系的重视,以及对善良行为的推崇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要心怀感恩,乐于助人。
五、结语
“黄雀衔环”作为一个经典成语,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。通过了解其原文、翻译与注释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内涵,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善行,传递温暖与善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