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胸有成竹的典故出自哪里】“胸有成竹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,源自北宋时期著名文人苏轼的记载。
一、
“胸有成竹”最早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。文中讲述了苏轼的朋友文同(字与可)擅长画竹,他每次作画前都会先在心中构思好竹子的姿态,因此画出来的竹子栩栩如生。苏轼在文中感叹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这句话后来被提炼为“胸有成竹”,成为人们表达“心中有数”的经典说法。
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,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“意在笔先”的艺术理念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胸有成竹 |
出处 | 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 |
作者 | 苏轼(北宋) |
典故来源 | 文同画竹前先在心中构思竹子的形象 |
原文出处 | 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” |
含义 | 指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 |
文化意义 | 反映了“意在笔先”的艺术思想,强调心理准备的重要性 |
三、结语
“胸有成竹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,都应该提前做好准备,做到心中有数,这样才能从容应对,取得成功。这个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