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的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“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”这句话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的一个典故,讲述的是齐国使者晏婴(字平仲)在出使楚国时,面对楚王的羞辱,巧妙应对的故事。该句描述的是晏婴在被要求展示礼节时,用一个简单的动作——将葫芦放在地上,来表达一种智慧与从容的态度。
此句虽短,却体现了古代士人处事的智慧与风度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智谋的重视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| 于是(他)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|
三、背景知识补充
“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”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》,原文如下:
> 晏子使楚,楚人以晏子短,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。晏子不入,曰:“使狗国者,从狗门入;今臣使楚,不当从此门入。”傧者更道,从大门入。见楚王。王曰:“齐无人耶?使子为使。”晏子对曰:“齐之临淄三百闾,张袂成阴,挥汗成雨,比肩继踵而在,何为无人!”王曰:“然则何为使子?”晏子对曰:“齐命使,各有所主。其贤者使使贤主,不肖者使使不肖主。婴,不肖,故使楚矣。”
在这段文字中,虽然没有直接提到“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”,但这个行为常被后人引申为晏婴在面对楚王的刁难时,以简单而富有深意的动作回应,体现出他的机智与沉稳。
四、总结
“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”虽是简短的一句话,但在历史语境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与人格修养的高度重视。通过这一行为,我们可以看到晏婴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从容与自信,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战国策》中其他故事或相关人物,欢迎继续提问。


